图书介绍
儿科心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儿科心鉴](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1726696.jpg)
- 朱锦善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231312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205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1278页
- 主题词:中医儿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儿科心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中医儿科学术源流1
引言1
第一篇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3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医学起源与传说3
第一节 原始人类生活方式与医药卫生的演进3
一、火的使用对改善人类生活的意义3
二、居住条件改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4
三、婚姻制度的进步4
第二节 小儿疾病与小儿养育5
一、口腔疾病6
二、孕产和小儿疾患6
三、儿童的养育6
第三节 生产工具与医疗器具7
一、石器和砭石7
二、骨器及其在医疗上的应用7
三、原始社会的拔牙术7
第四节 砭针外治法的出现8
一、针灸疗法的起源8
二、导引按摩和外治法的起源9
第五节 内服药的发现和使用9
一、植物药的发现和使用10
二、动物药的发现和使用11
第六节 医学的起源和巫医的兴起11
一、医学源于动物本能论11
二、医学源于实践论12
三、医学源于圣人的创造论12
四、医学源于巫医论13
第七节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14
一、伏羲氏14
二、神农氏14
三、黄帝15
四、僦贷季15
五、岐伯15
六、俞跗16
七、伯高16
八、少俞16
九、鬼臾区16
十、雷公16
十一、桐君17
十二、少师17
十三、巫彭17
十四、巫妨17
十五、巫咸17
十六、苗父18
主要参考文献18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代对小儿医学的认识19
第一节 巫医的盛衰与医学的昌兴19
一、巫医及其职业19
二、卜巫所涉及的诊疗知识19
三、白巫术中的医药活动20
四、巫医的历史作用20
五、巫医的衰败与医学的昌兴21
第二节 对小儿疾病的认识及治疗21
一、对人体及小儿疾病的最早文字记载21
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3
第三节 对优生优育的最早认识25
一、关于优生25
二、关于优育27
第四节 商周时代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27
一、职业医生的出现与医学分科27
二、医政机构设置28
第五节 卫生保健29
一、个人卫生29
二、饮食卫生29
三、环境卫生30
四、疾病预防31
第六节 药物疗法的积累31
一、天然药物知识的积累31
二、酒的出现及其药用32
三、汤液的创制及方剂学的萌芽32
主要参考文献33
第二篇 中医儿科学的奠基3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儿科学35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建立及对儿科学的影响36
一、哲学向医学的渗透36
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奠定38
三、《黄帝内经》对后世儿科学术的影响47
第二节 儿科学基础理论初倪48
一、相关理论的引入和对儿科学的影响48
二、年龄分期及对小儿生长发育的认识50
三、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51
四、对小儿病理特点的认识51
五、小儿望诊与切诊52
第三节 小儿疾病的记载53
一、对初生儿疾病的认识54
二、关于小儿时行疾病55
三、小儿常见病的论述57
第四节 儿童养护59
第五节 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小儿医——扁鹊60
第六节 医事制度61
主要参考文献62
第四章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医儿科学63
第一节 概况63
一、中医辨证论治临床体系建立64
二、医疗制度和教育方面66
三、最早的婴儿先天畸形的记载68
四、儿科病因及疾病预防的发展68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术成就69
一、变蒸学说的提出69
二、《伤寒杂病论》对儿科诊疗学的影响70
三、《脉经》对儿科诊疗学的指导作用70
四、儿科疾病的诊治71
五、小儿外治法的记载72
六、关于小儿时行疾病的论述72
七、关于小儿常见病的诊断治疗76
八、重视妇幼保育76
九、医学分科中的小儿医学77
第三节 医家医著78
一、徐之才与《小儿方》78
二、已佚儿科医籍78
主要参考文献79
第三篇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81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中医儿科学81
第一节 概况81
一、中医儿科专业的初步形成81
二、中医儿科学专著专论的出现82
三、中医儿科诊疗技术不断丰富83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术成就83
一、对小儿生长规律及生理特点的认识83
二、小儿疾病病源学、证候学的建立84
三、对小儿诊法认识的提高92
四、小儿护养保健学的巨大成就92
五、小儿疾病提倡防治结合97
六、变蒸学说的进一步阐释与争鸣99
七、中医儿科治疗学的发展100
第三节 医家医著101
一、《颅囟经》101
二、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102
三、孙思邈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103
四、王焘与《外台秘要》105
五、已佚儿科医籍106
主要参考文献106
第六章 两宋时期的中医儿科学107
第一节 概况107
一、中医儿科医学体系的建立107
二、疮疹的治疗成就与学术争鸣108
三、中医儿科医家医著的涌现108
四、儿科医学教育与中医儿科专业的兴起109
五、保护儿童的相关措施109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术成就与争鸣110
一、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110
二、小儿五脏辨证论治纲领的确立111
三、小儿诊断学的发展112
四、对小儿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113
五、小儿疾病的分类与临床体系的建立114
六、儿科病证诊疗成就115
七、儿科寒温学派学术争鸣的起源120
八、胎养、胎教和变蒸学说的学术争鸣123
九、中医儿科治疗学的成就124
十、钱乙的脏腑辨证论治纲领与脾胃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126
第三节 医家医著130
一、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130
二、董汲与《小儿斑疹备急方论》131
三、刘昉与《幼幼新书》132
四、佚名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33
五、陈文中与《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134
六、杨士瀛与《仁斋小儿方论》135
七、闻人规与《痘疹论》136
八、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136
九、王怀隐等与《太平圣惠方》136
十、赵佶与《圣济总录》137
十一、陈言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38
十二、朱端章与《卫生家宝方》138
十三、许叔微与《普济本事方》139
十四、苏轼、沈括与《苏沈良方》139
十五、其他医家医著140
主要参考文献140
第四篇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141
第七章 金元时期的中医儿科学141
第一节 概况141
一、金元时期儿科医事制度的建立和医学教育的发展142
二、医学流派的争鸣对儿科学的影响143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术成就与争鸣145
一、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创新认识146
二、对小儿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146
三、儿科诊断以望切诊并重为主流148
四、关于儿科用药的阐发149
五、小儿胎养及出生后护养学说的发展151
六、痘、麻专科的分离与学术争鸣152
七、对小儿常见病的认识和治疗153
八、新生儿疾病157
九、植毛牙刷的发明与口腔卫生159
十、小儿针灸学的发展159
第三节 医家医著159
一、曾世荣与《活幼心书》、《活幼口议》159
二、危亦林与《世医得效方》160
三、滑寿与《麻证全书》161
四、杜思敬与《田氏保婴集》161
五、黄石峰与《秘传痘疹玉髓》162
六、朱丹溪与《幼科全书》162
主要参考文献162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中医儿科学164
第一节 概况164
一、医事制度的发展和完备165
二、中医理论认识得到长足的发展166
三、小儿诊断学的发展和创新166
四、温病学说形成及对儿科学的影响167
五、小儿推拿术的广泛应用167
六、小儿外治法的普及应用167
七、麻痘专科蔚为大观168
八、中外医药交流更加频繁168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术成就与争鸣169
一、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169
二、小儿诊法的学术争鸣172
三、儿科八纲及脏腑辨证体系的补充与完善173
四、麻痘认识的争鸣与专科形成177
五、惊风的学术争鸣183
六、疳证的学术争鸣186
七、温病学说与儿科的渊源及影响187
八、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191
九、小儿外治法的兴起194
十、小儿针灸推拿学成为独立的学科195
十一、小儿护养学说的发展197
十二、小儿预防医学的发展198
十三、小儿疾病的认识和治疗202
第三节 医家医著222
一、朱橚与《普济方·婴孩》222
二、寇平与《全幼心鉴》223
三、鲁伯嗣与《婴童百问》223
四、王銮与《幼科类萃》224
五、翁仲仁与《痘疹金镜录》225
六、魏直与《博爱心鉴》225
七、江瓘父子与《名医类案·小儿证》225
八、徐春甫与《古今医统大全·幼幼汇集》226
九、万全与《育婴家秘》、《广嗣纪要》、《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痘疹心法》、《片玉痘疹》、《痘疹碎金赋》226
十、薛铠、薛己与《保婴撮要》229
十一、郭子章与《博集稀痘方论》230
十二、四明陈氏与《小儿按摩经》231
十三、龚廷贤与《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小儿推拿秘旨》231
十四、周于藩与《小儿推拿秘诀》、张振鋆与《厘正按摩要术》232
十五、管橓与《保赤全书》233
十六、孟继孔与《幼幼集》234
十七、朱惠民与《痘疹传心录》234
十八、高我冈与《痘疹真传奇书》235
十九、朱巽与《痘科键》235
二十、翟良与《痘科类编释意》235
二十一、王肯堂与《幼科证治准绳》235
二十二、聂尚恒与《活幼心法》、《痘疹心不》236
二十三、朱一麟与《摘星楼治痘全书》237
二十四、王大纶与《婴童类萃》237
二十五、张景岳与《景岳全书·小儿则》238
二十六、秦昌遇与《幼科折衷》239
二十七、徐谦与《仁端录》239
二十八、周震与《幼科医学指南》240
二十九、郭志邃与《痧胀玉衡》240
三十、熊应雄与《小儿推拿广意》240
三十一、陈梦雷与《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41
三十二、骆如龙与《幼科推拿秘书》241
三十三、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242
三十四、宋麟祥与《痘疹正宗》242
三十五、夏禹铸与《幼科铁镜》242
三十六、程云鹏与《慈幼新书》243
三十七、朱纯嘏与《痘疹定论》243
三十八、叶大椿与《痘学真传》244
三十九、杨开泰与《郁谢麻科合璧》244
四十、张琰与《种痘新书》244
四十一、吴谦与《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244
四十二、谢玉琼与《麻科活人全书》245
四十三、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246
四十四、陈复正与《幼幼集成》246
四十五、魏之琇与《续名医类案》247
四十六、沈金鳌与《幼科释谜》248
四十七、周士祢与《婴儿论》249
四十八、许豫和与《许氏幼科七种》249
四十九、庄一夔与《福幼编》249
五十、吴鞠通与《温病条辨·解儿难》250
五十一、吴宁澜与《保婴易知录》251
五十二、余含棻与《保赤存真》251
五十三、周松龄与《小儿推拿辑要》251
五十四、许佐廷与《活幼珠玑》252
五十五、芝屿樵客与《儿科醒》252
五十六、张振鋆与《鬻婴提要说》252
五十七、程康圃与《儿科秘要》252
主要参考文献253
第九章 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中医儿科学255
第一节 概况255
一、“废止中医”与振兴中医255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检疫256
三、新法接生与优生优育257
四、中医儿科教育与科研257
五、儿科领域的“中西医汇通”与“中西医结合”259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术成就与争鸣260
一、中医儿科主要学术流派及争鸣260
二、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与探讨266
三、儿科重大疾病的中医治疗成就271
四、小儿外治法的研究与应用284
第三节 医家医著287
一、何廉臣与《新纂儿科诊断学》287
二、杨鹤龄与《儿科经验述要》288
三、顾鸣盛与《中西合纂幼科大全》288
四、恽铁樵与《保赤新书》288
五、徐小圃与《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集——徐小圃经验集》289
六、赵心波与《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290
七、王伯岳与《中医儿科学》、《中医临床家王伯岳》等290
八、江育仁与《中医儿科学》、《现代中医儿科学》、《实用中医儿科学》等291
九、董廷瑶与《幼科刍言》、《幼科撷要》292
十、黎炳南与《黎炳南儿科经验集》293
十一、刘弼臣与《刘弼臣临床经验辑要》、《中医临床家刘弼臣》、《幼科金鉴刘氏临证发挥》、《中医儿科经典选释》等293
十二、王静安与《王静安临证精要》294
十三、衷诚伟与高等中医药院校函授教材《中医儿科学》295
十四、王烈与《婴童哮论》等295
十五、张奇文与《儿科医籍辑要丛书》295
十六、朱锦善与《儿科临证50讲》、《儿科心鉴》等296
第四节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现状的反思与前瞻297
一、关于中西医结合297
二、关于中医辨证论治300
三、关于科研与教育301
四、继承、发扬、创新303
主要参考文献305
第二卷 中医儿科理论学说311
第一章 禀赋学说的学术争鸣311
第一节 经典的论述311
一、禀赋强弱的影响因素311
二、禀赋强弱的表现311
三、三种体质禀赋312
四、五种二十五类形体禀赋312
五、五种性情禀赋313
六、禀赋强弱与夭寿313
七、禀赋强弱与疾病313
八、禀赋强弱与治疗314
第二节 父母与小儿禀赋314
一、父母是小儿禀赋的决定因素314
二、父母本命五行与小儿禀赋314
三、聚精之道315
第三节 受孕时机与小儿禀赋315
一、非时之育的危害315
二、优生受孕的时机315
三、优生受孕的禁忌317
第四节 受孕方法与小儿禀赋317
一、育物宜厚天地之气317
二、膏梁厚味、安逸颐养、妄念钻营对胎儿的危害318
三、寡欲、远酒、宁性对子息之重要性318
第五节 养胎的方法319
第六节 禀赋强弱的表现319
一、正常儿胎龄319
二、早产儿的表现319
三、辨小儿的寿夭320
第七节 小儿五脏禀赋虚弱的证、治、方、药320
一、胎孕盛衰决定小儿五脏禀赋强弱320
二、小儿五脏禀赋虚弱的症状320
三、小儿五脏禀赋虚弱的治法方药321
第八节 小儿气虚质、内热质二种体质的禀赋根源321
主要参考文献322
第二章 胎教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323
第一节 胎教学说的提出323
第二节 关于胎教学说历代不同的学术观点324
一、调摄精神324
二、培养情操324
三、饮食调理325
四、调节寒温326
五、节制房事326
六、劳逸结合326
七、慎用药物327
第三节 对胎教学说的今日评价328
一、国内的胎教328
二、国外的胎教328
主要参考文献328
第三章 小儿变蒸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330
第一节 “变蒸”说的提出330
第二节 关于“变蒸”的含义330
第三节 关于变蒸的时日与“变生”脏腑331
第四节 关于变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334
第五节 关于“变蒸”说的现代认识336
主要参考文献337
第四章 小儿体质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338
第一节 生理体质学说338
一、纯阳学说338
二、稚阴稚阳学说340
三、少阳学说342
四、阳有余阴不足学说343
五、五脏有余不足学说344
第二节 形态体质说345
一、膏脂形体说345
二、五行形体说345
三、阴阳性格说346
主要参考文献347
第五章 小儿生长发育与养护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348
第一节 年龄分期的学术争鸣348
第二节 小儿生长发育348
一、胎儿发育348
二、出生后生长发育349
三、变蒸学说351
第三节 养护学说351
一、胎儿期养护352
二、新生儿期养护352
三、婴儿期养护355
四、幼儿期养护357
五、幼童期养护358
六、儿童期养护358
主要参考文献359
第六章 小儿病因病理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361
第一节 病因学说361
一、先天因素361
二、外感因素363
三、饮食因素366
四、意外因素367
五、情志因素367
第二节 病理学说368
一、易虚易实,易寒易热368
二、易趋康复369
主要参考文献370
第七章 小儿诊法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371
第一节 颅囟诊法371
第二节 面诊372
第三节 苗窍374
第四节 斑疹377
第五节 指纹377
一、意义377
二、定位378
三、形态379
四、颜色379
第六节 脉诊380
第七节 闻诊381
第八节 问诊382
主要参考文献382
第八章 儿科常用内治法的源流与学术争鸣384
第一节 汗法384
第二节 和法385
第三节 下法386
第四节 消法387
第五节 吐法388
第六节 清法389
一、清肝389
二、清心390
三、清肺391
四、清脾胃391
第七节 温法392
第八节 补法393
一、补脾胃393
二、补心394
三、补肝394
四、补肾395
五、补肺395
主要参考文献396
第九章 儿科常用外治法的源流与学术争鸣397
第一节 药浴疗法398
第二节 敷贴疗法399
第三节 热熨疗法399
第四节 药液外治法400
第五节 药袋疗法400
第六节 药末外治法401
第七节 灌肠疗法401
第八节 针刺(刺四缝)法402
第九节 药灸疗法402
第十节 刮痧疗法403
第十一节 灯火疗法403
主要参考文献404
第十章 小儿推拿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405
第一节 小儿推拿的源流405
一、起源萌芽阶段(远古~金元)405
二、形成发展阶段(明清)406
三、迅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408
第二节 小儿推拿的学说争鸣408
一、关于小儿推拿手法的认识408
二、关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认识410
第三节 近代小儿推拿流派410
一、推拿三字经派411
二、孙重三推拿派411
三、张汉臣推拿派411
四、小儿捏脊派412
五、海派儿科推拿412
六、刘开运推拿派412
主要参考文献413
第十一章 小儿脾胃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415
第一节 经典的论述415
一、小儿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415
二、小儿脾胃学说的临床基础416
第二节 唐以前的小儿脾胃观416
一、疳痢证治416
二、脾胃证候及病因病机论述417
三、孙思邈论小儿脾胃418
第三节 宋代钱乙的贡献420
一、脾胃虚衰,诸邪遂生420
二、脾主困论421
三、规范小儿脾胃病证的诊断、辨证、预后标准422
四、立脾胃治法规范423
五、化裁古方,创制新方425
六、用药特点427
七、治疗小儿脾胃病个案的真实记录428
第四节 金代李东垣的阐发429
一、元气靠胃气滋养,强调胃气430
二、脾胃是气机升降枢纽,强调升阳430
三、饮食劳倦伤脾胃,首论饮食431
四、升阳散火、升阳除湿、升阳补气432
第五节 明代万全的发挥433
一、小儿脾常不足的意义433
二、对“脾主困”的发挥434
三、对脾胃疾病的认识和治疗435
四、调理脾胃重视养护调摄436
第六节 脾胃为后天之本436
一、李中梓首论“脾为后天之本”436
二、温补以固本436
三、益气以扶本437
第七节 温病学家的创新438
一、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脾胃是其中重要阶段438
二、验舌齿以窥脾胃438
三、气分与中焦之治则439
四、倡甘润养胃之法440
第八节 现代发展440
一、调理和脾440
二、香燥运脾441
三、扶脾助运442
主要参考文献444
第十二章 疳证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446
第一节 疳证学说的起源446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疳证学说446
第三节 两宋金元时期的疳证学说449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疳证学说453
第五节 近现代的疳证学说457
主要参考文献460
第十三章 惊风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462
第一节 惊风病名的争鸣462
第二节 惊风的病因与证治分类464
第三节 惊风的治法与方药466
主要参考文献472
第十四章 寒温学派的源流与学术争鸣473
第一节 麻痘疾病治疗中的寒温学术争鸣473
一、痘疹的治法争鸣474
二、麻疹的治法争鸣477
第二节 寒温学派的争鸣扩展到儿科治疗的其他领域479
一、宋代的寒凉与温补479
二、金元明清的寒温争鸣479
三、近代的寒温学派争鸣480
第三节 寒温学派的争鸣推动小儿体质(生理病理)学说的发展481
一、小儿“纯阳”说481
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483
三、关于“稚阴稚阳”说483
四、关于“少阳”说485
主要参考文献486
第三卷 中医儿科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489
第一章 秦越人489
第一节 概述489
第二节 生平、治学和古今评鉴489
一、生平考略489
二、师承治学491
三、古今评鉴494
第三节 主要著述495
第四节 学术思想496
一、创建经络脏象基础理论496
二、强调四诊合参,尤重脉学498
三、创立辨证施治与综合治疗498
第五节 轶闻趣事499
第六节 序年纪事499
主要参考文献500
第二章 巢元方501
第一节 概述501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501
一、生平考略501
二、师承治学501
三、古今评鉴502
第三节 主要著述503
《诸病源候论》503
第四节 学术思想507
一、论病源,继往开来508
二、析病证,穷研枢要511
三、顾正气,重未病先防513
四、开睡眠医学和痰病学说先河514
五、儿科学成就514
第五节 临证经验521
一、初生儿病证521
二、小儿常见病证521
三、传染病526
四、小儿外科病证527
五、小儿急性病528
六、五官科病证528
第六节 轶闻趣事529
一、合药食,尽显功效529
二、针时弊,救病为重529
第七节 序年纪事530
主要参考文献530
第三章 孙思邈531
第一节 概述531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532
一、生平考略532
二、师承治学535
三、古今评鉴538
第三节 主要著述539
一、《备急千金要方》539
二、《千金翼方》541
第四节 学术思想543
一、重视小儿,阐微躬行543
二、探赜生理,认同变蒸547
三、伤寒证治,偏擅寒凉550
第五节 临证经验550
一、惊痫550
二、咳喘555
三、小儿痢556
四、癖结胀满556
第六节 方药创见558
一、龙胆汤558
二、大黄汤559
三、白羊鲜汤559
四、增损续命汤559
五、石膏汤560
六、丹参赤膏方560
七、龙角丸560
八、升麻汤561
九、竹叶汤561
十、调中汤562
十一、莽草汤浴方563
十二、八味生姜煎563
十三、四物款冬丸564
十四、牛黄鳖甲丸564
十五、藿香汤方564
十六、连翘丸564
十七、榻汤方565
十八、紫丸565
十九、黑散566
二十、对《伤寒论》古方发挥566
二十一、善用大黄568
第七节 轶闻趣事570
一、开棺救妇570
二、阿是穴570
三、杏林春满570
四、虎守杏林571
五、葱管导尿571
六、救蛇遇仙571
第八节 序年纪事571
主要参考文献572
第四章 钱乙574
第一节 概述574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575
一、生平考略575
二、师承治学576
三、古今评鉴580
第三节 主要著述581
《小儿药证直诀》581
第四节 学术思想584
一、明析小儿生理病理特点584
二、创立小儿四诊诊法586
三、创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587
四、强调五脏相胜治法590
五、儿科临证首重脾胃590
六、重视小儿补肾滋阴593
第五节 临证经验593
一、惊风593
二、疮疹595
三、疳证595
四、癖积腹胀596
五、伤风596
六、咳嗽597
七、吐泻597
八、汗证598
第六节 方药创见598
一、地黄丸598
二、异功散599
三、白术散600
四、泻白散600
五、阿胶散601
六、泻青丸601
七、泻黄散601
八、益黄散602
九、导赤散602
十、麻黄汤发挥603
十一、大黄丸和三黄丸发挥603
十二、豆蔻香连丸发挥603
十三、败毒散发挥604
十四、用药特点604
第七节 轶闻趣事606
一、千里寻父606
二、谦虚有德606
三、不畏权贵,坚持原则607
四、鼓励新秀607
五、妙用郁李酒607
第八节 序年纪事607
主要参考文献608
第五章 刘昉609
第一节 概述609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609
一、生平考略609
二、师承治学610
三、古今评鉴611
第三节 主要著述611
一、《刘氏家传方》611
二、《幼幼新书》611
第四节 学术思想613
一、构建儿科学术体系613
二、荟萃儿科学术精华614
三、开创儿科文献整理先河615
四、倡导小儿胎教的思想616
五、强调预防脐风的方法617
第五节 临证经验617
一、疹痘617
二、癫痫617
三、脑瘫618
四、咳嗽618
第六节 用药特点618
第七节 轶闻趣事619
第八节 序年纪事619
主要参考文献620
第六章 陈文中621
第一节 概述621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622
一、生平考略622
二、师承治学623
三、古今评鉴625
第三节 主要著述626
一、《小儿痘疹方论》626
二、《小儿病源方论》627
第四节 学术思想629
一、重视小儿体质及养护629
二、精于四诊,尤重面诊和指诊630
三、重视脾胃及元阳,善用温补631
第五节 临证经验633
一、惊风633
二、痘疹635
第六节 方药创见637
一、陈氏木香散637
二、十二味异功散637
三、肉豆蔻丸639
四、陈氏人参麦门冬散640
五、补脾益真汤641
六、其他创方641
七、古方发挥642
八、用药心得642
第七节 轶闻趣事643
一、医术高超,品德高尚643
二、坚持原则,不随流俗644
第八节 序年纪事644
主要参考文献644
第七章 杨士瀛646
第一节 概述646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646
一、生平考略646
二、师承治学647
三、古今评鉴647
第三节 主要著述648
一、《仁斋小儿方论》648
二、《仁斋伤寒类书》648
三、《医脉真经》649
四、《仁斋直指方论》649
第四节 学术思想649
一、脉证为气血消息650
二、伤寒统万病650
三、气血为人身之根本651
四、人以胃气为本651
五、医贵直指651
六、疮疹之治创“调解”之法652
第五节 临证经验652
一、初生儿不乳652
二、痉痉653
三、喘咳653
四、滞颐654
五、疮疹654
第六节 方药创见654
一、玉壶丸654
二、惺惺散655
三、摄生饮655
四、下虫丸655
五、五加皮散656
六、集圣丸656
主要参考文献657
第八章 曾世荣658
第一节 概述658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658
一、生平考略658
二、师承治学659
三、古今评鉴660
第三节 主要著述661
一、《活幼心书》661
二、《活幼口议》662
第四节 学术思想663
一、重视优生优育663
二、望诊要精观形气664
三、精研脉证,提出三部五脉说,归纳小儿指纹十三种脉形664
四、重视小儿疾病的保健和预防665
五、提出五软病名,阐发脑与神的关系665
六、论治惊风详述“四证八候”666
七、明析癫痫证治667
八、处方用药善于通权达变668
第五节 临证经验669
一、惊风669
二、疳证670
三、走马牙疳670
四、胎寒670
五、胎热671
六、脐风撮口671
第六节 方药创见672
一、琥珀抱龙丸672
二、调元散673
三、中和汤673
四、镇惊丸674
五、紫草茸饮675
六、五苓散发挥675
七、用药心得676
第七节 轶闻趣事676
一、医术高超,品德高尚676
二、鱼水之情677
第八节 序年纪事677
主要参考文献678
第九章 鲁伯嗣679
第一节 概述679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679
一、生平考略679
二、师承治学679
三、古今评鉴681
第三节 主要著述682
《婴童百问》682
第四节 学术思想684
一、不囿前人,详论变蒸理论684
二、弘扬五脏辨证思想686
三、首创瘀血致痫理论686
四、注重胃气,力主顾护脾胃687
五、法遵仲景,善用经方689
第五节 临证经验690
一、癫痫690
二、心悸691
三、五软692
四、五迟692
五、五硬692
六、盘肠气痛693
七、疳证693
八、积滞694
九、哮喘695
十、新生儿肺炎695
十一、麻疹、水痘695
十二、赤游丹毒696
十三、积聚697
十四、囟填697
十五、阴肿疝气697
十六、滞颐698
十七、疟疾698
十八、尿白698
十九、木舌699
二十、痞结699
第六节 方药创见699
一、吴茱萸散699
二、推气丸700
三、琥珀散700
四、钩藤散701
五、大连翘饮子701
六、温胆汤702
七、用麻黄心得702
八、药物炮制心得703
第七节 轶闻趣事703
一、验方治破伤风703
二、治小儿痘疔704
主要参考文献704
第十章 薛己父子706
第一节 概述706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706
一、生平考略706
二、师承治学707
三、古今评鉴709
第三节 主要著述710
一、《保婴粹要》710
二、《痘疹撮要》710
三、《保婴撮要》710
第四节 学术思想712
一、应用烧灼断脐法预防脐风712
二、重视初生儿除毒712
三、小儿指纹诊法的研究713
四、倡“病从乳授、药从乳传”说713
五、开创了小儿外科之先河714
六、继承发扬小儿疹痘证治经验715
七、五脏证治为纲,临证温补脾肾并重715
第五节 临证经验716
一、发热716
二、泄泻717
三、疰夏718
四、热毒瘰疬718
五、流注719
六、痔疮719
七、跌仆外伤720
八、舌断唇伤720
第六节 方药创见720
一、牛黄解毒丸720
二、健脾胜湿饮721
三、补中益气汤发挥721
四、地黄丸发挥721
五、泻青丸发挥722
六、加味归脾汤发挥722
七、桃仁汤发挥723
第七节 轶闻趣事723
一、父子业儒不第以医而仕723
二、书可传术,何必师之723
三、用黄连治愈母亲胃病724
四、疡医亡于医,诟之何太甚724
第八节 序年纪事724
主要参考文献726
第十一章 万全728
第一节 概述728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729
一、生平考略729
二、师承治学730
三、古今评鉴731
第三节 主要著述731
一、《幼科发挥》731
二、《痘疹心法》734
三、《广嗣纪要》735
四、《万氏家藏育婴秘诀》735
五、《片玉心书》与《片玉痘疹》735
六、《万氏家传养生四要》736
七、《万密斋医学全书》737
第四节 学术思想739
一、倡“三有余、四不足”,完善小儿生理病理739
二、谨守病机,发展五脏证治学说740
三、治疗注重脾胃,用药精炼轻灵742
四、诊察儿病四诊合参,尤详望诊743
五、预防为先,注重胎养蓐养鞠养743
六、施治灵活,力戒胶柱鼓瑟745
七、细心观察,重视情志因素747
第五节 临证经验748
一、胎黄749
二、麻疹749
三、痢疾750
四、感冒751
五、咳嗽751
六、喘证753
七、惊风753
八、癫痫754
九、汗证755
十、积滞755
十一、泄泻756
十二、疳证757
十三、水肿757
第六节 方药创见758
一、抱龙丸758
二、凉惊丸759
三、胃苓丸759
四、养脾丸759
五、胡麻丸760
六、神芎丸760
七、玉液丸760
八、茱萸内消丸760
九、香连丸760
十、雄黄解毒丸760
十一、至圣保命丹761
十二、一粒丹761
十三、斩鬼丹761
十四、古方发挥761
十五、用药心得762
第七节 序年纪事762
主要参考文献765
第十二章 张介宾767
第一节 概述767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768
一、生平考略768
二、师承治学769
三、古今评鉴771
第三节 主要著述772
一、《类经》772
二、《类经图翼》773
三、《类经附翼》774
四、《景岳全书》775
五、《质疑录》777
第四节 学术思想778
一、其病易治,随拨随应778
二、重脉却不偏重于脉,四诊合参779
三、主张八纲辨证,提纲挈领781
四、纠药饵之误,倡培补之法782
第五节 临证经验784
一、呕吐784
二、泄泻785
三、惊风787
四、发热788
五、咳嗽789
第六节 方药创见790
一、金水六君煎790
二、巩堤丸791
三、二术煎791
四、玉女煎791
五、胃关煎792
六、正柴胡饮793
七、化肝煎793
八、暖肝煎793
九、大补元煎794
十、六安煎794
第七节 轶闻趣事795
一、妙法逐铁钉795
二、威仪寒凉镇惊狂795
三、以诈治诈病796
第八节 序年纪事796
主要参考文献797
第十三章 王大纶798
第一节 概述798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798
一、生平考略798
二、师承治学798
第三节 主要著述799
《婴童类萃》799
第四节 学术思想799
一、年龄分期承《内经》799
二、发展五脏辨证800
三、重视望诊802
四、辨证用药先明四时804
五、注重从脾胃论治小儿病804
六、重视小儿灸法804
七、小儿疾病的预防思想805
第五节 临证经验805
一、变蒸805
二、惊风806
三、咳嗽807
四、痢疾808
五、积热808
六、五疳809
七、解颅、囟填、囟陷809
八、中火酒毒810
第六节 方药创见810
一、利惊丸810
二、利惊丹811
三、五疳饮811
四、当归防风饮811
五、加味四君子汤811
六、四苓解毒汤811
七、平胃散发挥812
八、用药特点:主张有毒之药不可浪用与当下即下812
九、善用药物外治813
主要参考文献814
第十四章 秦昌遇815
第一节 概述815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815
一、生平考略815
二、师承治学815
三、古今评鉴816
第三节 主要著述817
一、《幼科折衷》817
二、《幼科金针》817
三、《幼科医验》818
四、《痘疹折衷》818
五、《症因脉治》818
六、《病机提要》819
七、《方剂类选》819
八、《医验大成》819
第四节 学术思想820
一、症因脉治,以症为首820
二、重视病因,各分治法820
三、先别经络,按经用药820
四、处方用药,常变互用821
五、寒温补泻,折衷其间821
六、婴儿初生,清热解毒821
第五节 临证经验822
一、惊风822
二、发热823
三、疳积824
四、泄泻825
五、痢疾826
六、汗证827
七、变蒸827
第六节 方药创见828
一、八宝丹828
二、沃雪滚痰丸828
三、加味清咽利膈汤829
四、五苓散发挥829
五、导赤散发挥830
六、小柴胡汤发挥831
七、理中汤发挥832
八、泻黄散发挥833
九、用药心得834
第七节 轶闻趣事835
一、预知死生835
二、激怒治痘835
三、唱戏治病835
四、奇法治痘836
主要参考文献836
第十五章 冯兆张837
第一节 概述837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837
一、生平考略837
二、师承治学838
三、古今评鉴839
第三节 主要著述840
《冯氏锦囊秘录》840
第四节 学术思想841
一、主张大小合参841
二、强调命门的重要性841
三、重视元阴元阳,崇尚温补842
四、水火立命,尊生救本843
第五节 临证经验843
一、发热843
二、痫证844
三、疳证845
四、咳嗽846
五、喘证847
六、哮证847
七、麻疹848
第六节 方药创见849
一、全真一气汤849
二、养心育脾和肝清肺滋肾补荣益卫膏滋丸方850
三、保婴至宝锭子药851
四、六味地黄丸发挥851
五、八味地黄丸发挥852
六、升麻葛根汤发挥853
七、参苓白术散发挥853
八、藿香正气散发挥853
九、附子理中汤发挥854
十、用药心得854
第七节 序年纪事856
主要参考文献857
第十六章 夏鼐858
第一节 概述858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858
一、生平考略858
二、师承治学859
三、古今评鉴860
第三节 主要著述860
《幼科铁镜》860
第四节 学术思想861
一、四诊尤重形色苗窍861
二、详述五脏辨证862
三、重视脾胃元气863
四、精于小儿推拿,创灯火疗法863
第五节 临证经验865
一、惊风865
二、发热866
三、咳嗽867
第六节 方药创见868
一、天保采薇汤868
二、古方发挥869
三、用药心得869
第七节 轶闻趣事870
一、反对迷信权威870
二、热心帮助同道870
第八节 序年纪事870
主要参考文献871
第十七章 谈金章872
第一节 概述872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872
一、生平考略872
二、师承治学872
三、古今评鉴874
第三节 主要著述875
《诚书》875
第四节 学术思想876
一、穷研运气学说876
二、强调先天禀赋877
三、注重小儿护养877
四、精于儿科辨证诊断878
第五节 临证经验881
一、胎病881
二、口病882
三、唇病882
四、吐泻883
五、积滞883
六、伤食884
七、痰证884
八、咳嗽885
第六节 方药创见887
一、全蝎散887
二、太乙保生丹887
三、化滞汤887
四、二陈汤888
五、牛黄解毒散888
六、人参败毒散发挥888
七、补中益气汤发挥889
八、平胃散发挥889
九、六味地黄丸发挥889
十、用药特点889
主要参考文献890
第十八章 熊应雄891
第一节 概述891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891
一、生平考略891
二、师承治学891
三、古今评鉴893
第三节 主要著述893
《小儿推拿广意》893
第四节 学术思想894
一、极力倡导小儿推拿894
二、推拿重视辨证论治894
三、新增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及推拿方法895
四、扩大了小儿推拿适应证范围896
第五节 临证经验897
一、惊风897
二、腹痛897
三、呕吐898
四、泄泻898
五、咳嗽898
六、杂症898
七、癫痫899
八、小儿坏证十五候899
主要参考文献899
第十九章 谢玉琼900
第一节 概述900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900
一、生平考略900
二、师承治学901
三、古今评鉴901
第三节 主要著述901
《麻科活人全书》901
第四节 学术思想903
一、明析麻疹病因为感受麻毒时邪903
二、详述麻疹类证,见解精辟903
三、麻疹以透为贵,分期而治904
四、详析种种麻疹发热及治疗905
五、重视麻疹调护,避风寒慎饮食906
第五节 临证经验907
一、麻疹907
二、肺炎喘嗽909
第六节 方药创见910
一、蝉菊饮910
二、葛根疏邪汤910
三、当归红花饮910
四、宣毒发表汤发挥910
五、麻疹用药注重护阴去燥911
第七节 序年纪事911
主要参考文献911
第二十章 陈复正913
第一节 概述913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914
一、生平考略914
二、师承治学915
三、古今评鉴917
第三节 主要著述918
《幼幼集成》918
第四节 学术思想920
一、护本培元,倡小儿元气之论921
二、注重脾胃,善于护扶后天之本924
三、辟惊风之名,创立“三搐”之说925
四、精于四诊,确立脉纹辨证纲领926
五、变蒸一说,敢于质疑928
六、重视急症,预制方药内外合治929
七、擅长外治,广采民间验方933
第五节 临证经验937
一、发热937
二、咳嗽938
三、哮喘939
四、泄泻940
五、食积941
六、疳证941
七、痫证943
八、疟疾944
九、其他杂证944
十、小儿服药避免呕吐法945
第六节 方药创见945
一、集成三合保胎丸945
二、集成沆瀣丹946
三、集成三仙丹946
四、集成金粟丹947
五、集成定痫丸947
六、集成止泻散948
七、集成至圣丹948
八、集成肥儿丸948
九、集成白玉丹949
十、六味地黄丸(汤)发挥949
十一、人参败毒散发挥949
十二、洁古枳实丸发挥950
十三、七味白术散发挥950
十四、用药心得951
第七节 序年纪事951
主要参考文献951
第二十一章 叶桂952
第一节 概述952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953
一、生平考略953
二、师承治学954
三、古今评鉴956
第三节 主要著述957
一、《临证指南医案》957
二、《温热论》958
三、《幼科要略》959
四、其他著作960
第四节 学术思想960
一、阐明温邪发病规律,创立温病辨证论治体系960
二、重视先天后天,倡导甘润养胃之法963
三、发展“中风”学说,倡导阳化内风之论963
四、发挥奇经辨证,填补奇经辨治空白964
五、创久病入络之说964
六、儿科学术思想965
第五节 临证经验967
一、麻疹967
二、天花968
三、惊风969
四、疳证969
五、春温风温969
六、暑热970
七、痢疾970
八、秋燥970
九、吐泻971
第六节 方药创见971
一、沙参麦冬汤971
二、加味参苓白术散972
三、桑杏汤972
四、青蒿鳖甲汤972
五、桂枝汤发挥973
六、半夏泻心汤发挥973
七、栀子豉汤发挥973
八、炙甘草汤发挥974
九、白虎汤发挥974
十、麻杏石甘汤发挥974
十一、大半夏汤发挥975
十二、黄芩汤发挥975
十三、麦门冬汤发挥975
十四、真武汤发挥975
十五、肾气丸发挥976
十六、甘麦大枣汤发挥976
十七、乌梅丸发挥976
十八、旋复花汤发挥977
十九、旋复代赭汤发挥977
二十、用药心得977
第七节 轶闻趣事979
一、改名拜师979
二、天医星979
三、妙法医懒病980
四、粢饭团治“怪病”981
五、南瓜蒂安胎981
第八节 序年纪事981
主要参考文献982
第二十二章 沈金鳌983
第一节 概述983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983
一、生平考略983
二、师承治学984
三、古今评鉴989
第三节 主要著述989
一、《幼科释谜》989
二、《沈氏尊生书》990
第四节 学术思想993
一、重四诊,强调观色察形993
二、论治疗,中和当病为归994
三、治泄泻,灵活调理脾胃994
四、重胎养,生后用药宜慎996
第五节 临床经验996
一、初生诸病996
二、惊风997
三、痫证997
四、疳积998
五、泄泻999
六、咳嗽哮喘1000
第六节 方药创见1002
一、全蝎散发挥1002
二、用药特点1002
第七节 轶闻趣事1002
第八节 序年纪事1003
主要参考文献1003
第二十三章 吴瑭1004
第一节 概述1004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1005
一、生平考略1005
二、师承治学1007
三、古今评鉴1010
第三节 主要著述1011
一、《温病条辨》1011
二、《医医病书》1012
三、《吴鞠通医案》1013
第四节 学术思想1013
一、阐述小儿生理病理,提出用药特点1013
二、以四纲九证辨析痉病1014
三、疏补通调治疳疾,论述精当1015
四、治痘疹,师承前贤经验,不执一家之偏1016
第五节 临证经验1016
一、痉病1016
二、痘证1019
三、疳疾1021
四、咳嗽1022
第六节 方药创见1023
一、银翘散1024
二、桑菊饮1025
三、清营汤1026
四、三仁汤1026
五、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1027
第七节 轶闻趣事1028
一、鲜生地绞汁救老妇1028
二、论理疏导愈顽疾1028
三、移情易性疗胀病1029
四、心正口直不畏权豪1030
第八节 序年纪事1030
主要参考文献1031
第二十四章 程康圃1032
第一节 概述1032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1032
一、生平考略1032
二、师承治学1033
三、古今评鉴1035
第三节 主要著述1035
《儿科秘要》1035
第四节 学术思想1036
一、重四诊,精于“二法”、“二要”1037
二、详辨析,拓展五脏分证1038
三、论病症,提出“儿科八证”1038
四、删繁芜,力倡“治法六字”1040
五、从根本,论治尤重脾胃1043
六、明病变,注重病势转归1043
第五节 临证经验1045
一、急惊风、慢惊风1045
二、慢脾风1046
三、脾虚证1046
四、疳证1046
五、燥火证1047
六、咳嗽证1048
七、痢疾、疟疾、暑证1048
第六节 方药发挥1049
一、治小儿惊风总剂1049
二、治小儿慢脾风总剂1050
三、治小儿脾虚总剂1050
四、治小儿疳证总剂1051
五、治小儿燥火总剂1051
六、暑风虚证方1052
七、用药心得1052
第七节 轶闻趣事1055
第八节 序年纪事1055
主要参考文献1055
第二十五章 徐小圃1057
第一节 概述1057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古今评鉴1057
一、生平1057
二、师承治学1058
三、古今评鉴1058
第三节 主要著述1059
第四节 学术思想1059
一、血少气弱,阳气为本1060
二、四诊合参,辨证识病1060
三、温阳扶正,挽起沉疴1061
第五节 临证经验1063
一、疳证1063
二、水肿1063
三、咳嗽1064
四、暑热证1064
五、不寐1065
六、湿温1066
七、感冒1067
八、小儿泄泻1067
九、哮喘1067
十、汗证1068
第六节 方药创见1068
一、清上温下方1068
二、六味小青龙汤1069
三、崇土化浊汤1069
四、加减黄连阿胶汤1069
五、培元益气散1070
六、姜桂黄土汤1070
七、息肝宁络汤1071
八、徐氏新订肠痈汤1071
九、麻疹熏洗方1071
十、金不换口疳散1072
十一、连附龙磁汤1072
十二、用药特点1073
第七节 轶闻趣事1075
一、从寒凉派到温阳派1075
二、诊病全神贯注,一丝不苟1076
三、急公好义,富于爱国精神1076
四、热心中医事业1076
五、收藏家、鉴赏家1077
第八节 序年纪事1077
主要参考文献1077
第二十六章 王伯岳1078
第一节 概述1078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评鉴1079
一、生平考略1079
二、师承治学1080
三、评鉴1084
第三节 主要著述1085
一、《中医儿科学》1085
二、《中医儿科临床浅解》1085
三、《中医临床家王伯岳》1086
第四节 学术思想1087
一、小儿生理,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1087
二、儿科辨证,强调以八纲为基1088
三、临证论治,重视四时气候变化1089
四、注重小儿脾胃,以理脾助运为大法1090
五、用药审慎,善于变化1091
六、提倡预防保健,强调“三分医药,七分调理”1092
第五节 临证经验1093
一、小儿外感发热1093
二、长期发热1094
三、咳嗽1095
四、哮喘1097
五、肺炎1098
六、呕吐1100
七、腹泻1100
八、虫证1102
九、小儿癫痫1103
十、急、慢性肾炎,肾病1104
第六节 方药创见1107
一、千金龙胆汤加减方1107
二、银菊解毒汤1108
三、芳香清凉饮1108
四、青茶散1108
五、清肺养脾汤1108
六、寒痹外用方1109
七、生脉散发挥1109
八、二陈汤发挥1109
九、温胆汤发挥1111
十、用药特点1112
第七节 轶闻趣事1113
第八节 序年纪事1114
主要参考文献1116
第二十七章 董廷瑶1117
第一节 概述1117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评鉴1117
一、生平考略1117
二、师承治学1118
三、评鉴1121
第三节 主要著作1122
一、《幼科刍言》1122
二、《董廷瑶(幼科撷要)》1123
第四节 学术思想1124
一、临证辨治,九点为要1124
二、诊察儿病,望诊为首1126
三、小儿用药,六字要诀1129
四、外感热病,择途逐盗1130
五、调治儿病,注重脾胃1130
六、临诊辨治,推崇仲景方1131
七、温病学说,深究运用1133
八、钱氏验方,当化裁活用1134
九、《幼幼集成》,学术经验发挥1135
第五节 临证经验1136
一、麻疹1136
二、猩红热1138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1139
四、痢疾1139
五、小儿高热1140
六、咳嗽1143
七、肺炎1145
八、哮喘1147
九、小儿口腔病1148
十、厌食证1149
十一、疳积1150
十二、泄泻1151
十三、胎黄1153
十四、独特手法治婴儿吐乳证1154
十五、急性肾炎1154
十六、过敏性紫癜1156
十七、癫痫1157
十八、弱智1158
第六节 方药创见1159
一、熊麝散1159
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发挥1160
三、涤痰汤发挥1161
四、二陈汤类方发挥1161
五、保赤散发挥1164
六、两种金箔镇心丸对小儿痫疾的不同应用1165
七、生脉散发挥1165
八、止嗽散发挥1166
九、用药心得1167
第七节 轶闻趣事1170
第八节 序年纪事1170
主要参考文献1171
第二十八章 江育仁1172
第一节 概述1172
第二节 生平、治学与评鉴1172
一、生平1172
二、师承治学1173
三、评鉴1174
第三节 主要著述1175
一、《中医儿科学讲义》1175
二、《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五版教材)1175
三、《实用中医儿科学》1176
四、《现代中医儿科学》(上海市“十五”重点图书)1176
五、《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1176
六、《江育仁儿科经验集》1177
第四节 学术思想1177
一、倡导麻疹肺炎辨证分类的新方案1177
二、创立疳证的证治分类1177
三、运用热痰风理论指导暑温的辨证论治1178
四、复感儿不在邪多而在正虚1179
五、脾健不在补贵在运1180
六、回阳救逆抢救危重症1181
七、上病下取救治急重症1182
第五节 临证经验1183
一、新生儿黄疸1183
二、麻疹1184
三、百日咳1187
四、细菌性痢疾1188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1189
六、感冒1190
七、咳嗽1190
八、哮喘1192
九、肺炎喘嗽1194
十、泄泻1195
十一、疳证1196
十二、厌食1197
第六节 方药创见1198
一、加味异功片1198
二、和脾片1199
三、肥儿片1199
四、Ⅰ号止泻散1199
五、Ⅱ号止泻散1199
六、消乳散1200
七、化痰散1200
八、定喘散1200
九、镇咳散1200
十、定痫散1200
十一、用药心得1201
第七节 轶闻趣事1202
第八节 序年纪事1203
主要参考文献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