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舆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舆情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0993968.jpg)
- 齐中祥,徐发波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15279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42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55页
- 主题词: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舆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舆情学:全球视点1
1.1 事件背后的舆情2
1.1.1 中日甲午战争2
1.1.2 MH370航班失联3
1.1.3 克里米亚入俄6
1.1.4 影星出轨门9
1.1.5 “问心无愧”的水污染11
1.1.6 “血汗工厂”风波14
1.2 舆情学研究的领域17
1.2.1 舆情诱发18
1.2.2 舆情回应18
1.2.3 舆情发酵19
1.2.4 舆情干预19
1.2.5 舆情博弈19
1.2.6 舆情态势20
1.2.7 舆情表达20
1.2.8 舆情管控21
1.3 本书预览21
第2章 舆情及舆情学概念24
2.1 舆情是什么?24
2.1.1 关于舆情的主流观点24
2.1.2 “舆情”的字义考证及历史研究26
2.1.3 社会情绪的本质28
2.1.4 舆情的主客体关系34
2.1.5 舆情的定义36
2.2 什么是舆情学36
2.2.1 舆情学的定义36
2.2.2 舆情学中的重要问题36
2.2.3 舆情学的研究领域37
2.2.4 舆情学的研究方法37
2.3 舆情学与相关学科37
2.3.1 舆情学与哲学37
2.3.2 舆情学与传播学40
2.3.3 舆情学与舆论学41
2.3.4 舆情与舆论、民意的关系43
2.3.5 舆情学与社会心理学45
2.3.6 舆情学与大数据等计算机信息科学46
第3章 舆情诱发50
3.1 社会存在中的矛盾冲突导致舆情诱发50
3.1.1 利益切割不均诱发舆情51
3.1.2 社会制度缺陷诱发舆情55
3.1.3 宗教、主义、学说冲突诱发舆情58
3.2 社会意识滋生舆情61
3.2.1 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中的舆情诱发61
3.2.2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诸形式中的舆情诱发63
3.2.3 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舆情诱发65
3.3 社会学视角的舆情诱发66
3.3.1 微观社会学视角的舆情诱发66
3.3.2 中观社会学视角的舆情诱发70
3.3.3 宏观社会学视角的舆情诱发74
3.4 诱发舆情的事件77
3.4.1 舆情事件的界定77
3.4.2 舆情事件的基本特征79
3.4.3 舆情事件的主要类型与表现形态81
3.4.4 小概率事件82
第4章 舆情回应85
4.1 回应的时机频率86
4.1.1 是否需要回应86
4.1.2 回应的底线87
4.1.3 回应的时机88
4.1.4 回应的频率89
4.2 回应的内容及误区91
4.2.1 回应的主体91
4.2.2 回应的立场92
4.2.3 回应的态度93
4.2.4 回应的误区95
4.2.5 回应的内容96
4.3 回应的阶段及重点97
4.3.1 舆情萌发期的回应98
4.3.2 舆情发展期的回应98
4.3.3 舆情爆发期的回应99
4.3.4 舆情衰退期的回应100
4.3.5 舆情反思期的回应101
4.4 回应的方式及载体101
4.4.1 信息公开102
4.4.2 纸媒载体103
4.4.3 电视媒体103
4.4.4 广播载体104
4.4.5 新兴媒体104
第5章 舆情发酵107
5.1 舆情推动的要素107
5.1.1 侵害公共利益107
5.1.2 引发媒体关注108
5.1.3 聚集公众围观110
5.2 舆情发酵的外力作用112
5.2.1 网络推手112
5.2.2 话题设立114
5.2.3 议题转化114
5.3 舆情发酵的社会学观点118
5.3.1 谣言118
5.3.2 成见121
5.3.3 偏见121
5.3.4 歧视122
第6章 舆情干预125
6.1 干预时机125
6.1.1 舆情起始阶段干预125
6.1.2 舆情激化阶段干预126
6.1.3 舆情反复阶段干预126
6.1.4 舆情消退阶段干预127
6.2 干预手段127
6.2.1 平常铺垫基础128
6.2.2 舆论先发制人128
6.2.3 舆情心理引导129
6.2.4 意见领袖引导130
6.2.5 网上网下合力131
6.2.6 主动议程设置132
6.2.7 设立法制保障133
6.3 干预问题类型133
6.3.1 涉党政事务舆情干预133
6.3.2 涉企业事务舆情干预138
6.3.3 涉学校事务舆情干预140
第7章 舆情博弈144
7.1 博弈论145
7.1.1 博弈论的基本内涵145
7.1.2 舆情博弈论147
7.1.3 舆情博弈论的语境分析149
7.2 舆情博弈主体151
7.2.1 当事人151
7.2.2 利益相关者152
7.2.3 媒体机构153
7.2.4 意见领袖155
7.2.5 网络暴力群体155
7.2.6 舆情管理主体157
7.3 舆情博弈类型157
7.3.1 完全静态舆情博弈158
7.3.2 完全动态舆情博弈159
7.3.3 不完全静态舆情博弈160
7.3.4 不完全动态舆情博弈161
第8章 舆情态势分析164
8.1 什么是舆情态势分析164
8.1.1 什么是态势?164
8.1.2 什么是态势分析?165
8.1.3 什么是舆情态势分析?167
8.1.4 判别舆情态势的指标168
8.2 SWOT态势分析方法170
8.2.1 SWOT分析法的起源171
8.2.2 SWOT分析法的主要内容171
8.2.3 SWOT分析法所隐含的假定173
8.2.4 SWOT分析模型174
8.2.5 高级SWOT分析法177
8.3 舆情态势感知与分析预测177
8.3.1 态势感知177
8.3.2 态势感知模型178
8.3.3 可视化态势感知模型181
8.3.4 舆情态势感知与评估模型182
8.3.5 马尔可夫预测法185
8.4 舆情三维集对分析模型188
8.4.1 集对分析方法188
8.4.2 同异反系统理论及其应用191
8.4.3 三维同异反系统192
8.4.4 舆情三维集对态势分析模型及分析步骤193
第9章 舆情表达机制200
9.1 七情舆情表达机制200
9.1.1 情绪是舆情的心理基础200
9.1.2 表达是研究的可见模型201
9.2 谁在喜悦202
9.2.1 庆“狂欢”和“冷笑话”202
9.2.2 欢乐群体特点203
9.2.3 喜悦心理分析204
9.3 谁在愤怒204
9.3.1 怒因同情弱势204
9.3.2 愤怒群体特点205
9.3.3 愤怒心理分析205
9.4 谁在悲哀206
9.4.1 人性复杂悲哀206
9.4.2 悲哀群体特点207
9.4.3 悲哀心理分析208
9.5 谁在恐惧208
9.5.1 欲多恐失208
9.5.2 恐惧心理分析208
9.6 谁在“秀”爱209
9.6.1 “秀”场可“秀”209
9.6.2 表达爱的丰富210
9.6.3 爱心基础分析211
9.7 谁在厌恶211
9.7.1 厌恶不良风气211
9.7.2 厌恶心理分析212
9.8 谁有欲望213
9.8.1 网络“诉求”汹涌213
9.8.2 “诉求”群体特点214
9.8.3 “诉求”心理分析215
第10章 舆情管控机制216
10.1 何谓舆情管控216
10.1.1 管控的理论来源216
10.1.2 舆情管控的理论依据217
10.2 舆情管控的现状220
10.2.1 国外舆情管理的经验220
10.2.2 我国舆情管控的现状223
10.3 舆情管控机制的建构226
10.3.1 舆情管控机制的内涵226
10.3.2 舆情管控的方式及渠道229
10.3.3 建构舆情管控机制的途径237
后记241